傳統制造業怎么結合互聯網+發展?
所以,我們看到有一些老板干脆關門不干了,轉而去炒股炒房賺些輕松的快錢。但更多的企業家們還是在用心思考如何擺脫困境。這個時候從上到下刮起的“互聯網+”旋風似乎成了一劑良藥,“土老板”們紛紛重拾學習熱情,來一探究竟。
然后大家發現,最主要落地的就是電商,現在“跨境電商”突然成了搜索熱詞,過去的訂單是一個柜一個柜出去,現在是一個一個小包裹出去。這該怎么玩兒?工廠可不是小賣店,幾十上百口的人等著干活等著吃飯,你這一個一個地賣,什么時候是個頭?
很多外貿企業了解實情之后,仿佛被澆了一盆冷水,還是老老實實回到原路上來。
當然,也有些勇于嘗試的老板,不管三七二十一,招幾個小年輕就上網開賣,但往往是錢花了,卻好幾個月也沒賣出多少貨,選品、拍攝、運營等等還有一個個的檻要跨過,工廠老板對這些沒有概念??!
看來這個“互聯網+”不是那么好“加”的,轉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不轉是等死,怎么辦?
說到底,不要舍近求遠,不要喜新厭舊,要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競爭優勢。要知道,已經被國際大企業教育了幾十年的中國出口制造業的產品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你想想,產業鏈完善的珠三角電子制造產業、長三角的紡織服裝、福建的陶瓷工藝品等等,是能夠輕易被其他國家和地區取代的嗎?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發揮這一你自己都還未發掘的潛力。
首先要承認,“互聯網+”時代的確到來了,不擁抱互聯網等新技術的企業必將被時代淘汰。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并非只是銷售渠道的改變,它是全方位的,包括你研發設計、接單、品牌營銷、企業組織管理等各方面,都有改進的空間。
接下來我們看這些方面可以該如何去發散思維、提高你的競爭力。
一是研發設計方面。
制造企業要轉型,一個是要從“制造企業”轉向“創新企業”。我們看到這兩年來活得很滋潤的企業不是那些雇了幾千上萬員工的大制造工廠,而是創新能力強、研發實力突出的企業,他們的關注點是研發創新,機械性生產可能自己也做,但很多是外包。這樣做的好處是攀向了價值鏈的更高層,掌握了核心技術,更有話語權。這些企業往往成為其他制造廠的“衣食父母”,江湖地位大增。
二是接單方面。
剛才說做電商零散的小單根本喂不飽企業,還是要有規?;挠唵?。這個對制造企業來說沒有錯。但這樣的思路怎么解決訂單越來越少的局面?現在,歐美經濟都在緩慢復蘇,對中國制造產品的需求量不會低。實際上,訂單不是少了,而是訂單的流向變了。他們怎么才能發現你?我想無非一條,將你的工廠信息更多地發散出去,別像過去一樣,只靠著幾個貿易公司活著,自己去各個平臺發廣告、去參展,現在不都是流行O2O嗎?線上讓客戶搜索到你,線下讓客戶見到你,訂單自然能流向你。
三是品牌營銷。
品牌對很多制造企業來說可望不可及,但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獲取和傳播成本的空前降低,做品牌不再是夢!比如,現在很多中小訂單涌現,在和你談判的時候你往往是強勢,他們希望的MOQ越小越好,那么這個時候何不推你的品牌呢?很多電商賣家也是愿意賣帶品牌的產品的。只要你的產品足夠好,甚至沃爾瑪也愿意在超市里擺上你的品牌產品。
四是企業組織管理。
這個看起來虛,實際上是最根本的。過去強調大規模生產,信奉軍事化管理、一致性。這個法條對90后不再管用了,這一代不僅人數少了,而且自我意識更強,要像管理他們的父輩一樣去管理他們,實在是不明智。延續老方法,只會讓你的工廠暮氣沉沉。但換個“互聯網”的思路,實現網格化、扁平化的管理,充分發揮新生代敢闖敢拼、接觸新事物快的優點,他們可能變成企業成功轉型的先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