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常會促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 未來制造業發展仍需政策支持
企業在減稅降費政策上再獲政策支持。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及時研究解決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確保制造業等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稅負有所降低、其他行業稅負只減不增。進一步治理違規涉企收費。”
會議還指出:“要研究進一步推改革、促發展、增就業措施,聚焦鼓勵創業創新,研究對制造業重點行業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和后勁。”官方數據顯示,據測算,今年全年我國減稅降費總額將超過2萬億元。
對此,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企業研究處處長劉興國日前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稱:“總體看來,今年以來的四次較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舉措,以及其他一些措施的落地實施,明顯降低了企業負擔。”但他同時也表示,在部分領域、局部地區存在減稅降費舉措落實打折扣、不充分、不到位的情況。所以,此次會議提出要進一步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確保企業真正、充分享受到政策讓利。
全年減稅降費總額將超2萬億元
對于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確保制造業等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的問題,劉興國對記者說:“之所以提出,我認為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今年以來的減稅降費舉措,惠及制造業的幅度。如果能夠充分有效落實政策,帶給制造業的紅利最多;二是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承受著轉型升級的突出壓力,同時還面臨中美貿易摩擦的挑戰,制造業整體盈利能力不強,發展后勁與潛力不足,更加迫切需要通過減稅降費來提升發展潛力,增強發展的后勁。”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1~7月,中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3492億元。其中,新增減稅11740億元,相當于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的12.1%,與此相對應,稅收收入增速從1月份的7.6%回落至前7個月的0.9%,降低近7個百分點。在業界看來,照此推算,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將超出年初預計的2萬億元。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浙江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我平時調研企業中發現,一些制造業企業的利潤出現下滑,從2008年時每年12%~15%利潤下降到目前3%左右。”
由此他建議,國家還應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減稅力度,同時也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實體經濟,由此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因為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
《人民日報》近期撰文也稱,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人民日報》曾經發表過一篇評論,也指出中國的發展要靠實體經濟,強大更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
值得注意的是,劉興國還強調,促進制造業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減稅降費,關鍵還在于企業自身。需要企業確立并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尋求以創新來構建競爭新優勢,打造企業新未來。
“當然,推動制造業創新,既需要企業轉變觀念,強化創新意識,也需要政府加強創新引導與扶持。”劉興國表示,“政府在企業創新方面的作為,一是要打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社會氛圍;二是要提供有利于推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制度供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將減稅降費獲得的政策紅利更多投向研發,另一方面,應合理擴大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抵扣范圍與額度。”
因為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指出:“研究對制造業重點行業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和后勁。”
在研發方面,周德文也向記者表示,據他了解,一般中小企業在研發投入上的費用較少;反之大企業一般都比較重視研發,對新技術研發費用投入較多,如華為。
然而,廣東省東莞一家電子制造業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坦言:“像我們中小企業,每年對研發費用的投入較少。”
未來制造業發展仍需政策支持
記者采訪獲悉,當前制造業企業仍面臨一些問題,據劉興國向記者透露:“我在平時的調研中,企業經常提及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成本、人才、技術與市場環境等方面。”
據他介紹,首先,持續不斷上升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給企業盈利帶來很大壓力,削弱了企業競爭力與盈利能力。其次,人才的匱乏,尤其是民營企業嚴重缺乏企業發展所需要的各類人才,阻礙了企業的管理提升與創新突破。再次,在技術上,盡管我們已經在某些方面有了較大進步,但總體上仍處于落后局面,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普遍不具備開展獨立研發與創新突破的能力。
再者,在市場環境上,劉國興表示:“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對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建設有迫切需求,希望能夠真正實現各類所有制企業淡化所有制界限,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展競爭。民營企業更多是認為在融資、市場準入等方面遭遇了不公平對待,而國有企業則認為在市場監管、體制機制等方面沒能與民營企業一視同仁。”
在人力成本上,上述東莞企業負責人也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證實,“目前企業面臨的問題是:人力成本高,市場競爭也很激烈,還有老舊設備面臨新智能設備的更新換代。”該企業主要生產手機觸摸屏等產品。
該東莞企業負責人還向記者透露:“在設備方面,我們在積極地改造自動化設備。”不過,他坦言,企業人力成本高企的原因是因為該廠設備老化,生產效率較低。相比之下,很多同行企業已使用高精度的自動化設備進行生產,但該廠設備還是10多年前的,因而較之同行缺乏競爭力。
同理,廣東惠州市一家服裝制造廠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今年該企業在減稅上受益明顯,但目前企業也同樣面臨人力成本高等問題。
那么,未來還需要出臺哪些政策來促進我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
周德文則建議,制造業大企業應該發揮龍頭的作用,堅守主業并做強主業。而中小企業則需要國家繼續加大金融與財政政策的扶持。“建議財政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研發費用的支持;金融上則繼續支持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由此以促進制造業中小企業的發展。”周德文對記者說。
劉興國則告訴記者:“未來促進我國制造業發展,除了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或緩解成本、人才、技術與市場環境等問題對企業發展的不利影響之外,可能還需要在更高層面深化改革。”
在劉興國看來,這包括一是要盡量減少政府對市場行為的干預,尤其是要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直接干預,讓市場在企業發展中充分發揮作用;二是要轉變政府觀念,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將政府的經濟職能更多轉向于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以及對市場行為進行監管。